close
影像台灣 桃園眷村的故事
2024/06/27 16:29
影像台灣
桃園眷村的故事
文/顏毓瑩(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長) 2016-12-17 21:06
桃園憲光二村斑駁的國旗圖案。(桃園眷村故事館提供)
桃園憲光二村斑駁的國旗圖案。(桃園眷村故事館提供)
桃園也許並不是全國眷村最多的地方,卻是台灣進行「眷村保存運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曾火熱的催生着全台灣眷村文化的發展。
根據婦聯會1982年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台灣眷村共有879個,共有9萬8535戶。據估計面積廣達2000公頃, 眷村數量最多的前五縣市分別是:台北市(191)、台北縣(94)、台中市(86)、桃園縣(83)、高雄縣(66);以眷戶數量區分,眷戶最多的前五縣市分別是台北市(18138戶)、桃園縣(13244戶)、高雄市(12651戶)、高雄縣(9640戶)、臺北縣(9611戶);若以軍種區分,陸軍眷村最多(310),其次是空軍(266),然後是後備司令部(118)。
最早眷村多使用接收日產宿舍
桃園最早的幾個眷村,依據國防部的資料,幾乎都是空軍眷村。例如:第一個眷村,為1945年10月接收位於蘆竹鄉大華村桃園空軍基地南方的日式建築,改制而成的「建國五村」(46戶)。之後,第二處與第三處眷村,應是於1946年,在空軍機場旁的大園鄉建華村,改建兩處日式建築為眷舍的「建國十一村」(84戶),以及「建國九村」(145戶)。
第四處桃園眷村,據記錄為1946年空軍總部在機場周邊興建的蘆竹「建國十六村」(50戶),也是紀錄中桃園地區最早的國軍自建眷村(也是空軍眷村)。第五處眷村可能為1949年桃園第一座陸軍眷村,位於大溪的「勝利新村」,可能是唯一在桃園非空軍的眷村。到1949年,機場南區的蘆竹「建國六村」(72戶)亦是空軍眷村,應為第六處桃園眷村。
為了便於空軍官兵在機場工作,空軍眷村初期大都建在機場四周。到了1950和1951年,空軍興建眷村共有9處,5處位於大華村和建華村,中壢和桃園市也分別出現了2處眷村。另外,還有位於龍潭鄉內以日式建築改建的「龍潭新村」(14戶)。除了「龍潭新村」外,其餘都是新建眷舍。
空軍眷村小學 可說是當時「貴族」學校
由於空軍機場、空軍眷村林立,以及照顧空軍子弟,在大園空軍機場對面,還有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小學「陳康國小」,1952年成立時原名「空軍總部附設桃園小學」,原本只有空軍子女才可以就讀,1968年,才改為一般小學,這座小學座落在建國八村入口處,桃園機場東側。
一向被視為貴族軍種的空軍,其子弟學校可說是當時的「貴族」學校,校友中有12位位階將軍,李天羽將軍也是其中一位。校方這幾年積極參與眷村文化節的活動,加上畢業典禮的邀約,校友聯繫頗為頻繁,「空軍子弟學校」的文化並未完全消逝。雖2014年學校畢業生僅剩2名,然而,在校方的努力下,2015年被打造成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航空小學,校內不僅設有被稱為「夢想航站」的觀機平台,可以直接觀看機場起降的飛機,還可以透過平台上的介紹更瞭解航空公司與飛機。
自1952年起,陸軍在桃園興建大量眷村,由1952到1956年,共興建陸軍13處眷村,範圍集中在楊梅、平鎮、中壢三地。1953年龍岡地區的「富臺新村」,雖僅95戶,然已是當時桃園地區最大陸軍眷村。1954年婦聯會首次在桃園興建眷村,是協助與桃園軍眷生活文化息息相關陸軍六軍團,完成楊梅「光華二村」。婦聯會也協助聯勤興建眷舍(588戶),為桃園首度超過500戶的大型眷村。
在「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訴求下,1945~1956年間興建的眷村,目的僅僅為安置軍民的克難臨時住所。所以,眷舍形式頗為簡易,有時室內僅4~5坪(如忠貞新村),木頭椽樑,鐵皮屋頂,牆以黃泥糊以灰泥搭建。
憲光二村是龜山僅存的眷村,也是桃園保存完整的憲兵眷村。(眷村故事館提供)
忠貞新村有傳奇 具雲南擺夷特色
桃園有幾個非常值得一提的眷村,其中「忠貞新村」便是一個。在台灣叫「忠貞新村」的不只一個。然而,桃園龍崗的這一個,帶有傳奇般的異域色彩。1954年初,由李彌將軍帶領的「雲南反共救國軍」193師,亦稱作「孤軍」。軍人與眷屬共一萬多人,從大陸到邊境,經過緬甸、泰國,最後透過美援,輾轉來到台灣。爲鼓勵其忠貞游擊抗戰的精神,國防部給予「忠貞部隊」的番號。
來到台灣的「孤軍」被拆散於嘉義的溪洲、大林、霧峰等地的台糖糖廠倉庫居住,由於人生地不熟,生活上的不便,物資上的缺乏,導致仍舊處于尚未安定的窘境。為了協助李彌將軍從滇緬帶來的部隊,於1954年秋天,興建了忠貞新村共534戶。1954年底忠貞軍眷入住,開始有了自己的家。忠貞新村具有雲南擺夷的特色,逢年過節,還會有打歌,以及雲南與泰緬小吃。
雖忠貞新村已於2004年陸續拆除,而村子旁具有特色的忠貞市場也於2013年前後拆除,然村子附近新建的雲南文化公園以及附近的幾家雲南小吃,仍舊是可以依稀品嘗到當年滋味的地方。
桃園於1956年後出現較大規模的眷村,與過去空軍眷村至多100多戶的狀況甚為不同,當然也因為陸軍兵員龐大,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1956~1967十年期間,是婦聯會在桃園大量興建眷村,陸軍眷村多由婦聯會興辦。
此一時期的建築較1945~1956年時期為好,其建築結構大多為:木架椽樑、牆的部分稱作文化牆,一半為磚牆,另一半以竹編糊石灰泥做牆、灰色水泥瓦蓋頂,外牆則以木板層疊,稱作「魚鱗板」。房屋既矮且窄,屋前由竹籬笆、紅花樹圍籬,每戶人家以甲乙丙丁等級分坪數。然而,每戶人家會加上自行加蓋的違建,最多也有10來坪。
如桃園龜山的幾個村子,克勤新村(1958年),貿易一村(1960年),陸光二村(1963年),陸光三村(1966年),貿商一村(1966年),明駝一村(1967年),憲光二村(1967年),精忠五村(1968年),建國一村(1968年),大約都在這個階段興建與完成。也多是這類的建築格局。
此時期在桃園具代表性的村子,如大溪的「僑愛新村」,此村於1957年間,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向菲律賓華僑募款,於大溪鎮介壽路旁興建了620戶的眷舍,是為僑愛新村的由來。僑愛新村出了幾個台灣有名的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以及其經營的三三書坊作家們也都住過這個名為僑愛的村子。
「早年的「僑愛新村」,全村僅有一口深水井,一座木架水塔,每鄰一個水龍頭,水源斷斷續續,點滴如甘露,後來每鄰開鑿一口井,才大大解決用水問題,「水井文化」成為眷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燒煤炭爐,使「家家戶戶,炊煙四起」,以及家裡無抽水馬桶,都靠全村6個公廁的「早晨公廁」景像,都是僑愛新村特有的景象。」
高中學生到眷村故事館參訪(桃園眷村故事館提供)
龜山陸光二、三村 完成改建1308戶
另外,桃園龜山最大的眷村是陸光二村,原有1002戶。而鄰近的陸光三村,居第二大眷村,有459戶。陸光三村原地改建完成後有1308戶。改建完後,留下一棟在國宅旁不起眼的小建築,為「陸光三村」眷村自治會活動中心。原本這棟建築即將隨著改建的完成而被拆除,透過「桃籽園文化協會」的推動與經營,藉由當年的文建會「閒置空間計畫」以及「地方文化舘」兩個方案,於1995年將此建築保存下來。作為桃園推動與保存眷村文化的重要基地。這裡是每年「眷村文化節」的灘頭堡。累積了多年的眷村文化能量。
這一棟灰色二層樓,洗石子外牆的「眷村故事舘」,一樓主要是擺放當時住在眷村國軍的物品,有些是爺爺奶奶捐贈的,有些則是桃籽園文化協會收集而來的。從外觀看,雖不起眼,但是卻是扮演了在眷村文化尚未在台灣被許多人重視之前,重要的推動角色。許多台灣各地進行眷村工作的團體,都曾到這裡取經,一樓的展示,包括廣播機、廣播喇叭、皮箱、油印印刷機、軍靴、黑白照片、中山裝、國樂樂器等等,其中最特別的文物是陸光三村眷戶名牌,上面有每個家庭的戶名,不乏有以前住在陸光三村,從國外回來訪親度假的華僑,看到這個文物,心滿意足的感到不虛此行。
二樓則佈置成當時眷村客聽的樣貌,透過紅門綠窗的佈景、以及古老電視搭上早期綠色折縫沙發,以及裁縫車加上線頭等物品,讓遊客親身感受到當年的生活面貌。這樣的生態博物館方式的擺設,以及居民自動自發地展出自己家當年的東西,並且自告奮勇的姐說,在當年突破了冰冷的博物館式的展示方式,與當地改建的眷村國宅融為一體,成為別樹一格的「眷村故事館」。
由於展示著台灣50年代的眷村文物,透過紅門綠窗、真空印象管電視、老唱盤,以及當年的眷村國軍的物品,點出了何謂「眷村文化」的元素。2004年~2007年間,不僅細說著眷村當年光陰的故事,也成為台灣眷村文化推動的領頭羊。在眷改條例尚未修法,以及桃園縣政府尚未把「馬祖新村」保存下來前,2003年底「眷村故事舘」因應當年「眷村文化節」而成立,可以說是桃園眷村文化保存推動的第一里程碑。
從這裡,我們就來談談桃園眷村文化不可不談的「馬祖新村」「太武新村」、以及「憲光二村」。
有「桃園將軍村」之名的馬祖新村,興建完成於1957年,馬祖新村住的並非是來自馬祖的居民,而是當年蔣總統夫人宋美齡帶領勞軍團,前往馬祖慰問陸軍第84師時,發現若能安置這些前線官兵的眷屬,對安定前線軍心有極大幫助。因此,為了安置駐守馬祖列島官兵的在臺眷屬,而建造了馬祖新村。
在獲得興建基金後,陸軍第一軍團(也就是1976年改名的第六軍團),在龍岡購買了農地興建,當時共興建76戶,後來擴大為約226戶。馬祖新村相較桃園其他眷村,構造較為堅固,1972年後,村內陸續設置了更多的公共設施:活動中心(長青俱樂部、媽媽教室)、禮堂、村辦公室,社區公園、草坪,還有球場、涼亭、社區幼稚園及市場等設施。每一眷舍獨門獨戶,加上如公園般的公共設施,因此,馬祖新村有桃園的「將軍村」的名號。2003年馬祖新村的居民,陸續搬遷至改建後的陸光五村。
龜山九大眷村圖(桃園眷村故事館提供)
馬祖新村有「桃園將軍村」之稱
桃園於2001年開始了第一屆的眷村文化節後,在當年的文化局局長謝小韞的努力下,「馬祖新村」被突破法規限制的保留了下來。當時,正值民間團體與桃園地方政府合作如火如荼的進行眷村文化保存的工作。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於2004年3月3日將保留下來的眷舍部分登錄為「歷史建物」,給予文化資產之身分。此為桃園縣「眷村文化保存」運動的另一里程碑。
太武新村屬較高級軍官眷村
大溪的「太武新村」是桃園縣政府目前保留的三座眷村的其中一座,2009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太武新村興建於民國50年代,是823砲戰後所新建之較高級軍官眷村。眷村中保存相當珍貴之高級樹種。空間寬敞,樹蔭茂密。
據太武新村九號住戶說明,太武新村為清水紅磚、木窗、鋼筋水泥砌成的二層樓房,有三房一廳以及自家的衛浴設備及沖水馬桶。樓下樓上室內有約18坪,屋外有約30坪沒有圍牆的庭院,對那時來說是相當華麗寬敞的眷舍。一幢四戶人家,共用一個水井,用馬達抽水到二樓底的公共水塔,再供應分給四戶。總共100戶,25幢紅瓦房,配住給曾駐防金門的陸軍將校級軍官眷屬。而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養雞鴨鵝、種青菜,與當時的其它眷村景象相當。太武新村在桃籽園文化協會辦理的2006年「眷村串連同盟」後,「桃籽園」將「太武新村」原始住戶經由當時全國眷村保存資料的匯整送文化局,得以透過文化資產保存登錄而被部分保存。讓此部分的台灣文化有跡可尋。
而有140戶於1968年完成的「憲光二村」是在桃園三個被登錄歷史建物的眷村中,最為傳奇及戲劇性的一個眷村。2005年,在桃籽園文化協會的努力爭取下,桃園縣文化局全力支持在「憲光二村」這個即將被拆除的村子中,辦理了別開生面的「眷村驛~全國眷村研討會」。在兩天一夜的行程中,並邀請來參加的民眾,實際住在「憲光二村」,體驗真正的眷村生活。並跟還住在「憲光」的爺爺、奶奶來個晚間小語,進行非正式的口述歷史訪談,並住在首度被借出的軍用毛毯與床墊中,親身體驗「眷村」的時光。早上,還有眷村早餐豆漿、油條供與會來賓享用。
憲光二村登錄歷史建物 最具戲劇性
2005年的研討會,讓與會的參與者,除了討論外,五官體驗了「眷村生活」。讓來參與的人,明白了「眷村」保存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催生了因保存而生的「眷村文化串連同盟」。展開了後續台灣全國性的「眷村保存」串連運動,這股民間力量,串起了全國具保存意義的眷村資料的彙整,也串起往後幾次的「公聽會」,立院拜訪行動,以及最後「眷村改建條例」真正修通過。
眷村故事館的志工講述眷村吏事。(眷村故事館提供)
2006年11月初國防部曾表示:「已將憲光二村列為第2階段待拆眷村」,透過當時的桃園縣文化局長謝小韞與國防部的溝通協調與努力,以及「桃籽園」不懈的堅持,「憲光二村」終究被完整保存至今。雖然尚未被整修,然而,它極具代表性的大榕樹綠蔭、眷村狹小巷弄、手搖水井、像晒稻埕一般的集會場所空間、完整的平房門面,早已是北台灣著名的拍片片場。
它曾經是紅極一時的眷村劇「光陰的故事」的場景,公視的「蟹足」、大愛的「芳草壁連天」、還有偶像劇「王子遇見二公主」,許多電視劇曾經來此取景與搭景。你夢想要見的明星,也曾經在旁邊是廢棄眷舍的場景中出現。光鮮與頹廢同在一景。
回過頭看,原來從2000年左右開始的「眷村文化保存運動」在桃園已經走了超過15個年頭,你如果有機會來看看「眷村」,也不要忘了看看這一段跟「現在可以看到眷村」相關的「眷村保存」脈絡。因為,桃園也許不是眷村最多的地方,卻曾是台灣眷村文化保存運動熱潮中,最炙熱的那個爆發火山口。
本文轉載自民報文化雜誌第七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